怀阳溶洞群
由许多旱洞、水洞组成,洞中有洞、洞洞相连。整个洞群中有曲折回环的长廊、宽阔空旷的殿堂、流水潺潺的暗河、千姿百态的怪石奇景。清代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,仁怀县令程正坤按其位置处于县城之南而定名“怀阳洞”,并楷书此三字于入洞石壁上。古时仁怀至遵义的官道由此穿洞而过,1998年被中国洞穴学会正式命名为“国际洞穴探险基地”。怀阳洞前带碧溪,后依青峰,隐伏于丛峦叠嶂之中。沿其北端石板路拾级而上,遥见削壁横陈,几疑无路可通。即至洞口,方始豁然开朗,如入桃源胜境,给人以“山穷水尽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感觉。
经过实测,洞长77米,平均宽22米,高14米,洞体微曲,两端不能互视。洞内有若干小洞,大洞小洞紧紧相连,共分数层,每层迂回曲折,有路相通,略似迷宫。匍伏进入天棚(洞顶洞),可以俯窥全洞景观。洞顶石幔千吊万挂,纵横交错,纤巧玲珑,百态千姿,有的如孔雀开屏;有的如蛟龙戏水;有的如塔宝倒垂;有的象打秋千的妙龄少女。。。。。。然而最富有艺术价值的,还是洞内众多的摩崖和石刻。除毁损窃走者外,洞内尚存22幅,其中楷书14幅,行书3幅,隶书1幅,篆书3幅,岩画1幅。近二百年来,过此的骚人墨客,触景生情,吟诗作文者甚多。其中较著名的有郑珍、司煜兹的《古风》,赵本敖的《五律》,张义超的《七律》,崔晦贞、周仁卿的七绝,王文垓的《怀阳洞记》等。
怀阳溶洞群风光
怀阳天
- 上一篇:吴公岩景区
- 下一篇:没有了!